来源:天津经济广播
2021年6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必须在2022年底完成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进入2023年,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过渡期也随之结束。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为什么要整改?
整改后有了哪些变化?
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有哪些影响?
这类产品还值得购买吗?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收到银行有关现金管理类产品调整的短信通知后,在北京做生意的叶先生对记者表示很困惑。他做生意经常需要资金周转,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可以即时赎回到账,收益也不错,他的闲钱基本都放在这上面了。流动性这样好的产品为什么要调整呢?调整后都有什么变化呢?
01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为什么要整改?
现金管理类产品与货币基金类似,都是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投资者每日可认购赎回,是具备较高流动性的理财产品。但这类产品容易因大规模集中申购赎回引发流动性风险,风险外溢性强。
普益标准研究员黄晓旭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的意义就是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促进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业务规范运作,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02
整改有哪些变化?
根据《通知》,银行、理财公司对单个投资者在单个销售渠道持有的单只产品单个自然日的赎回金额设定不高于1万元的上限。
当日认购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份额应当自下一个交易日起享有该产品的分配权益;当日赎回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份额自下一个交易日起不享有该产品的分配权益。
这意味着
整改后
原来当日可赎回当日到账(“T+0”)的产品
将彻底下线
03
整改后对收益有什么影响?
记者注意到,由于《通知》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集中度、流动性和杠杆管控方面都做出了要求,当前该类产品资产配置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产品收益带来一定影响。
普益标准发布的全国银行理财市场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12月4日,全国精选60款现金管理产品当周七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2.19%,较基期周均值下降109BP。
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暨理财公司年鉴(2022)》也指出,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之后,通过拉长久期、下沉资质、牺牲持仓流动性等增厚收益的手段均被限制,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率将相应趋于下行,向货币基金靠拢,部分客户需求可能转向银行存款、货币基金等替代产品,可能对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形成一定扰动。
04
收益下滑,整改后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还值得买吗?
普益标准研究员黄晓旭认为,目前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平均收益仍高于货币基金,对投资者而言,仍有一定的收益优势。与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其流动性依然显著,抗风险能力突出。整改后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投向、久期、集中度等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最大化降低了流动性风险,使其真正回归了“现金管理”属性。
“凭借优秀的资金流动性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依然是需要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投资者的良好选择,适合用于管理日常资金。”黄晓旭说,但考虑到收益性,建议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合理分散投资。
资深金融政策监管专家周毅钦则建议,银行、理财公司可以开发替代性的理财产品,例如净值波动较小、风险可控的短债理财产品、同业存单指数理财产品等,给予客户略高于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回报。同时,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了解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