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投资报》
从破净潮到赎回潮,2022年以来,步入全面净值化时代的银行理财频频遭遇考验。不过,随着债市逐步回稳,12月中旬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有所回升。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分析人士看来,银行理财产品在回撤和波动控制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待市场企稳后,仍具流动性配置价值。
■本报记者 吉雪娇
银行理财净值反弹
受债市剧烈波动影响,2022年11月,不少投资者持有的银行理财产品遭遇净值回撤,其中,部分稳健型的中低风险产品亦受到波及。截至2022年11月末,到期开放式理财产品兑付收益整体创半年新低。
随着债券市场环境有所缓和,2022年12月中旬以来,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已经开始逐渐回升。
以某国有行代销的惠众日申季赎开放式产品为例,其2022年12月13日七日年化为-21.99%,而截至2023年1月8日,其七日年化为7.9%。同期,单位净值也由1.0316逐渐回升至1.0364.
同样由该行代销的龙鑫固收类最低持有120天产品,年化收益率 则 由 2022 年 12 月 16 日 的2.69%,回升至2023年1月8日的2.85%,单位净值由1.0575回升至1.0625。
“由于理财公司开放式理财产品市值法估值,类似债基,净值走势与债市紧密相关。由于11月10日-12月13日信用债大幅下跌,固收类理财净值大幅回撤,截至12月15日,固收类理财平均近5个多月零收益。”招商证券报告指出。
而2022年12月下半月,信用债市场回暖,固收类理财净值回升,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达4.8%。其中,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最短持有期固收类理财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76%、2.49%、4.79%。
总体来看,尽管四季度债市大跌,但2022年全年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最短持有期固收类理财平均收益率分别达2.48%、2.31%、1.5%,仍为正收益。
年初规模有望回升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各机构亦迎来直接考验。2022年以来,银行和理财公司通过适时调低业绩基准、推出费率优惠的“组合拳”以降低投资者预期同时更多让利投资者。此外,多家银行和理财公司密集推出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以平滑市场波动。
而在经历破净潮后,分析人士预计,2023年,理财产品将回归稳健发展。
招商证券报告指出,2022年12月中旬以来,信用债收益率回落,固收类理财净值持续回升,预计2023年初理财规模逐渐重回增长。理财负反馈导致信用债信用利差脉冲式上升,理财净赎回已明显好转,后续信用利差或将明显回落。
“净值的持续修复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必要条件,结合理财净值走势及修复进展看,中性情况下,预计到春节前后的时间点有望逐步看到理财规模回升。”光大证券(维权)报告指出,若2023年信贷开门红“中规中矩”降低理财驰援表内存款必要性、友好货币政策环境推动估值曲线加速回落,则有助于理财规模更快企稳。
从产品线来看,光大证券报告预计,2023年银行理财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追求绝对收益的配置思路短期内不会变,开放式产品仍将是主流运作形态。同时,随着市场环境及投资者行为的变化,不排除银行理财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与边际变化,如净值波动加大阶段,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关注度提升;开放式产品线内部产品设计的进一步优化等。
理性看待净值波动
在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的一系列监管文件规范下,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进入真净值时代。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以及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产品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破净被认为或将成为财富管理市场的“新常态”。
在此情况下,业内人士建议,对于投资者而言,应该着眼于长期投资,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
“两轮银行理财大破净帮助投资者认清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与特点,认识到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是完全不同的,银行理财产品自身的风险取决于其投资的资产标的。同时,破净有助于投资者在以后的投资中根据自己能承受的风险程度做决策,购买更合适自己的理财产品。”普益标准指出。
相关人士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配合银行理财经理如实进行风险测评工作,测评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再选择购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同时,应认真阅读和研究产品条款,对产品类型、风险等级、适合投资者类型、投资范围、盈亏规则等进行充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