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基金投资者李先生(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爆料称,根据银行客户经理的建议,他由于频繁操作基金,不到3年时间内以申购、赎回、转换等方式操作基金上百次,最终,其投资基金时投入的57万美元本金,只剩下36.67万美元(以11月4日基金市值计算),损失比例达36%(包括频繁操作产生的手续费和产品亏损)。
事实上,近年来A股走势持续低迷,而境外股市表现较佳,正常来说,投资境外产品理应实现一定的盈利,李先生却出现了幅度不小的损失,这使其愤愤不平。
“当时道琼斯指数是36000点左右,截至2024年10月18日已经涨到43000多点了,而我加上手续费支出却亏了20万美元左右。”李先生认为,亏损的原因跟客户经理建议他频繁操作有关,频繁操作不但导致了产品亏损,金额不菲的手续费更是加重了他的损失。
图片来源:摄图网据李先生自述,2021年8月他在某外资银行的定期存款到期了,本打算继续存定存,客户经理称,美元定存利率太低了,建议他购买该行代客境外理财计划的基金。从那时候开始,李先生踏上了跨境投资之路,三年期间,他买过的基金超过15只,以投资欧美市场的基金居多,尤其美股投资比例较大,从基金名称看,投资主题偏科技、健康、大宗商品等方面。大部分为偏股型基金,偶尔持有债券型基金。
记者从李先生的交易记录上看到,其对基金的投资操作十分频繁,操作类型含转换出、转换入、赎回、买入,若以交易次数算(每次转换含转换出、转换入,算两笔交易),不到3年的时间里操作了超过100次。从交易记录来看,李先生持有单只基金的时间都不长。并且,其操作还呈现出一段时间反复操作几只基金的特点。
频繁操作产生了何种影响?以其2021年9月—2023年6月之间反复操作的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为例,尤其在2022年7月后转换(基金转换,指将持有的某只基金转换成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另一只基金)较多次,共操作9次左右,不考虑手续费,9次转换下来收益为-743.09美元。Wind数据显示,至2024年10月31日,该基金复权单位净值涨至70.78美元,若一直持有,则可赚15.84%。
对贝莱德世界科技基金也有类似操作,2022年上半年在贝莱德世界科技基金净值下跌过程中分批买入,分别在76.11、63.66、69.03、56.23的价格转换入,6月在52.46的价格转换出,8月净值上涨时一度又买入,分两次在60.93、58.45的价格转换入,11月在49.26的低点转换出。12月在另一个低点52.12的价格分两次转换出。高买低卖之下导致2022年操作该基金10次以亏损告终。
有时候客户经理还建议其在两只基金之间来回换,比如,3月15日将富达基金—美国基金转换成富达基金—环球股息基金,4月8日又在其建议下换了回来。从结果表现看,两次转换操作都是被换掉的基金表现更好。3月15日—4月8日,被换出的基金复权单位净值上涨了2.73%,而换入的基金复权单位净值下跌0.35%。4月8日再次互换后,至10月底,被换出的基金复权单位净值上涨11.55%,此后一直持有的那只则仅上涨1.83%。
直到今年5月后李先生才停止频繁操作,据粗略统计,李先生在2021年8月、2022年1月分两次买入代客境外理财计划系列基金后,合计购买金额约57万美元,至今年4月,共计32个月的时间,中途一共操作了至少107次,不含最早买入操作,月均操作3.3次。若以同一天的操作算同一批次,李先生共操作41批次,操作类型包括转换或赎回、买入。
针对李先生的经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一位外资银行客户经理对《21理财私房课》(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管研究院旗下理财投教平台)表示,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原本是银行给客户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的一部分,行内其他相关部门每个月会筛选出一部分基金交给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再推荐给客户。但有时候在业绩压力或利益驱使下,投资建议会“走形”。
频繁操作基金的背后,是基金操作会产生相关的手续费,而作为外资行的代客境外理财计划即QDII基金,相关手续费更高。以李先生的案例来看,他在转换、买入这些基金时,转换费为1%,申购费率为3%,普遍高于国内基金。国内基金申购费率大多在1.5%或以下,并且经常有打折的优惠活动。
而中资银行由于申购费率较低等原因并无太大动力鼓励客户频繁操作。但此前也有部分中资银行因客户经理建议客户赎回老基金、认购新发行的基金被诟病。“一般新基金的发行销售费用较高,银行给客户经理的激励也比较大,所以客户经理有动力去鼓励客户赎回老基金买新基金。”某基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1理财私房课》提醒投资者,购买基金理财前需要先了解清楚费率高低,尤其一些惩罚性收费条款,避免费率过高吞噬收益甚至导致亏损;即使是申购赎回费率低的产品,也尽量避免频繁操作,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择时难度很大,操作太频繁反而容易导致亏损。对于银行等渠道的客户经理提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可以作为参考,勿因此频繁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