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ETF炼金师)
上周市场经历了一波剧烈震荡,尤其是在周五,银行股出现了显著的下跌,导致上证指数(SH000001)下滑0.7%。虽然这种情况让市场感到意外,但也揭示了当前市场结构的脆弱性。
根据分析,近期银行股的上涨主要是由于险资增配和避险价值的提升。然而,随着南向资金大举买入建设银行(SH601939),而AH股银行的跌幅相对较小,表明市场对银行股避险价值的信心可能正在减弱。同时,黄金市场的持续下滑也进一步反映出避险情绪的减弱,短期内市场似乎趋于平静,资金流动方向开始调整。
**风向一:避险情绪回落,海外市场吸引力上升**
近期市场对美股的关注度显著上升,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再创新高,这与贸易紧张局势的缓解以及资金回流有关。外媒的报道显示高层访问的消息也刺激了市场的乐观情绪。伴随着避险情绪的减退,风险资产的投资偏好提升,表现出更强的吸引力。在这一背景下,亚太精选ETF(例如:HK000001)在周五交易中遭到游资的关注,成交量激增,价格上涨近4%。
这种异动可能意味着活跃资金正在关注海外市场的投资机会,从而吸引散户的参与,促使各类跨境主题的ETF开始活跃。值得注意的是,CPO、稀土和消费电子等品种在此次交易中也表现突出,与海外市场的联动性更加明显。特别是稀土的价格趋势已经逐步转向外销盈利,显示出市场对实用主义的追求。
**风向二:港股与A股的激烈博弈,慢牛向上走势**
在全球经济环境整体向好的情况下,港股的表现持续强劲,恒生指数(HKHSI)近期成交额创下几个月以来的新高。尽管博弈难度加大,但市场热度的回升是推动慢牛走势的重要基础。港交所(HK03868)调整了费用规则,旨在吸引更多小资金入市,市场反应积极。
然而,尽管部分龙头股如香港证券经历了短期冲高回落的走势,但整体来看,市场的资金面依然向好。银行ETF(例如:HK000010)依旧受到资金追捧,南向资金也在加仓,表明长线投资者对银行股的韧性抱有信心。而小米(HK01810)等企业在股价上涨后,遭遇到南向资金的净卖出,显示出外资在港股的主导地位。
在避险情绪降低的背景下,港股的创新药板块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机构资金的博弈态势依然活跃。尽管市场流动性在经历前期调整后迅速反弹,但短期缺乏新的交易机会,可能需要关注市场的情绪变化以捕捉潜在的投资机会。
投资者应关注融资余额的逐步恢复,尽管活跃资金情绪与指数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背离,但整体改善的趋势不容忽视。上周除了中证A500 ETF(例如:159949)外,银行、港股金融系、创新药、科创等品种也表现出资金领先的特征。
针对当前的市场情况,虽然部分宽基指数如证券和沪深300(CSI300)可能存在逢高派发的情况,但标志性的慢牛趋势依然受到支持。市场的活跃度在不断提升,尽管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但整体流动性依旧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
总的来看,目前的市场正处于避险情绪减弱和海外市场吸引力上升的双重影响下,而A股与港股之间的博弈仍在加剧,未来市场的发展将需要密切关注资金流向与情绪变化。